鳳凰古城墻墻體并不高大,但由巨大的紅砂條石砌筑起來就顯得十分厚重堅實。古城墻,已成為古城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景觀。
據說,湘西鳳凰最早的城墻是修筑于明代的磚砌墻,到清康熙四十年(1709年)將磚墻改為石筑。這座湘西重鎮也由原來的五寨司城改稱了鳳凰城。四座城門依次是:升恒門(東門)、靜瀾門(南門)、阜城門(西門)和壁輝門(北門)。到1797年,時任鳳凰廳同知的傅鼐又增開了一座新西門——勝吉門,使古鎮擁有了五座城門。1933年,“湘西王”陳渠珍拆除了原西門,南移開了一座渠成門,古城城門仍是五座。
近十年來,鳳凰已對原城墻的殘破部段進行了修葺,恢復重建了阜城門(西門)。面對沱江的壯觀古城墻,在歷史上發揮了軍事防御和防洪的雙重作用。今天,又構成古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這里,曾被《烏龍山剿匪記》、《湘西剿匪記》、《邊城》、《血色湘西》、《湘西往事》等數十部影視劇組選作外景地。
悠悠古城,魅力鳳凰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四面八方關注的目光。
鳳凰古城墻歷史
鳳凰城的鳳凰古城墻,始建于清康熙43年(1704年),現存北門城墻,后又經修復,整個城墻連接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,前臨清澈的沱江河。城內青石板街道,江邊木結構吊腳樓,以及朝陽宮、天王廟、大成殿、萬壽宮等建筑,無不具古城特色。
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,老城依山傍水,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,紅色砂巖砌成的城墻佇立在岸邊,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,城樓建于清朝年間,銹跡斑斑的鐵門。
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,以石為墩,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里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。